在投資理財市場中,打新的潛在收益往往是最高的,在打新市場,除了有打新股之外還有打新幣,分別對應著IPO和ICO,那么IPO和ICO的區別是什么呢? IPO和ICO的區別是什么? 【1】IPO和ICO的含義不一樣,IPO是指一家企業在證券交易所中首次公開募股,屬于公司融資的范疇;ICO的含義則是首次發行代幣,屬于數字貨幣領域。 【2】資本市場經過多年的發展,是一個規范化的市場,法律法規以及相關制度已經健全,所以投資者參與IPO是有一定保障的;而數字貨幣的出現時...
透過五周以來的審核信息,我們可以發現大發審委近期工作向社會傳遞了兩個信號:新股上市不減速,IPO審核更趨嚴格。而在審核的內容上,除財務數據真實性、關聯交易、信息披露、內控制度外,持續盈利能力、募投項目的合理性受到重點關注。大發審委似乎急著通過高效率的工作將更多優質企業推向市場。 這不由得讓筆者想起某權威媒體的觀點:股票漲不上去不是股票發多了,而是好股票太少,而大發審委也像在以從快從嚴的態度回應權威媒體的觀點。作為投資者,我們必須為新一屆發審委務實的工作及其良...
多賬戶vs單一賬戶 誠然,多賬戶可以一定程度上規避"千分之一"的限制,但并不等于可以提高中簽的概率,--這點與許多散戶的第一直覺并不吻合--相反若是在單一賬戶并未達到申購上限的前提下使用多賬戶申購策略,反而有可能降低中簽概率。 以某股票上市為例,若最后中簽率為1%,即只需要有連續100個申購申請號,便可保證必然能夠中簽一手。但是,若將100手的申購分散在兩個賬戶,則很有可能遇上"錯號"的風險。比如規定尾號是"02"的申請能夠中簽,但因為分賬戶,你的兩批共100個申請或許恰好沒有...
IPO新政,最具技術性挑戰的,莫過于"合理設定單一網上申購賬戶的申購上限,原則上不超過本次網上發行股數的千分之一"這一條款的限制。一般而言,這被視為是削弱機構資金優勢,向中小投資者傾斜的政策。 "千分之一"新規散戶亦受限 以規定本身而言,確是如此。 但在實際操作層面,其實不少資金量頗大的散戶投資者同樣會面臨同樣的問題。以已經過會等待發行的36家上市公司為例,有多家發行股數僅為1500萬-2000萬股左右,按照"千分之一"的條款,則單一申購上線為1.5萬股-2萬股。若按照10元/...
隨著IPO解禁逐漸迫近,“炒新”再度成為市場的熱門話題。 由于新股上市首日交易無漲跌幅限制,新股被爆炒的情形在過去屢見不鮮。無論市道好壞、行情大小,新股總有人在追捧。新股上市首日的飆升總是吸引著無數股民的眼球———到底買不買?不買,怕失去賺錢機會;買,又怕到頭來逃不脫被套的命運。 新股上市首日動輒100%的漲幅確實很誘人,很多對股市了解不夠的新股民把炒新看成“一夜暴富”的神話。在IPO重啟之后,盡管交易所一再呼吁散戶不要炒新股,并列出了詳細的數據表明炒新被套的概率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