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賽介紹:叩富全民煉股爭霸賽,每月為一期,按照模擬交易收益排名發放獎勵。 展開
在投資者諸多的非理性行為中,“過度自信”無疑是最常見的一種——別說普通投資者,甚至是那些很成功的投資明星,其實也難以避免。投資人之所以會“過度自信”,根源在于我們其實并不如我們以為的那樣能夠認識自己。你不妨在身邊的親朋好友之間做一個調查:看看他們誰認為自己的駕駛技術低于平均水平?誰屬于平均水平?誰又高于平均水平?理論上,調查結果應該在平均值上呈現正態分布。不過,事實上超過50%的人都會認為自己的駕駛技術高于平均水平——而這顯然與事實不符。
同樣的情況,也會出現在投資市場上,因為非理性的人總是很難避免“控制幻覺”和“知識幻覺”對我們的影響。我們自以為能夠控制無法控制的局面,或擁有足夠的知識來做出正確的決策,但事實并非如此。長期來說會有很多無法控制或無法預知的情況發生,但投資者卻會把結果歸因于一己的知識。更糟糕的是,我們的記憶模式會強化這種“過度自信”。一般來說,我們容易忘記虧損的經歷,而牢記獲利的情況,所以我們自我感覺往往會覺得自己是個成功交易占主導的“成功交易者”,這也是導致我們自我高估的一個原因。“過度自信”還會帶來不好的后果,那就是信息抑制。因為過度自信,所以我們更加追求自我肯定,在這種心態的驅使下,我們只會考慮與現有評估相符的信息,而忽視或刻意回避相悖的信息。當出現全新和令人不安的真相時,就會發生認知失衡的情況,并可能對投資決策程序造成諸多影響,導致信息抑制情況的發生。本質就是:我無需考慮不符合個人需要的因素。于是,投資者就成了把腦袋埋在沙子里面的鴕鳥,對外界重要的變動視而不見,最終被市場所懲罰。
在投資過程中,信息對于決策至關重要。但很可惜的是,我們不可能掌握所有的信息,而信息不足就無法拓寬投資者的視野。受限于觀察視野,投資者不能查看所有相關的信息并同時識別其他的投資選擇或相悖的事實。投資者通常基于信息概要做出投資決定,而未能分析信息的有效期限,或是否存在其他較佳的選擇。這就使得投資者的決策受制于接受到的信息這個“框架”的限制。與此同時,信息與個人態度的一致性,也決定了信息的認知度和接受度。基本原則是:信息與個人觀點的一致程度越高,獲得接受的機會就越大。
本身就只能接受有限的信息進行決策,卻還要有選擇的進行接受,這自然會導致并非完全理性的投資行為。“本土偏差”無疑是“框架”行為的一個經典例子。雖然現代投資理論告訴我們應當進行全球化投資,而最理性的全球各國家投資比重配比則是參考現成的全球股票指數。但事實上,即使是奉行全球化投資的投資者,往往也是在本國股市投入過高比重的資金,從而造成分散投資不足,甚至可能錯過了許多更好的投資市場。姑且不論“只緣身在此山中”造成投資者可能無法認清熟悉領域的“真相”,這種“本土偏差”還會導致過高相關性的問題。
文章很精彩?轉發給需要的朋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