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賽介紹:叩富全民煉股爭霸賽,每月為一期,按照模擬交易收益排名發放獎勵。 展開
循環大師是股票市場的產物,但"方法大師"大多是來自衍生性市場,尤其是期貨市場。當一位"方法大師"發現一種新的分析或交易方法之后,他將脫穎而出。交易者永遠在尋求勝算,一種 勝過其他交易者的優勢,就如同武士們搜尋寶劍一樣,交易者愿意付出高價換取犀利的交易工具, 只要能夠接過財富的秘徑,任何的價錢都好談。大師所銷售的神奇方法,是開啟市場獲利寶庫的 一副新鑰匙。新的方法一旦普 遍被接受與運用之后,功效必然會大打折扣,市場永遠不斷的變動。運用于昨天的 方法,今天非常不可能繼續有效,更不用提一年之后的狀況。 在1970年代初期,芝加哥的行情分析家伯恩斯坦(Jake Berstein)非常炙手可 熱。他是采用循環的方法預測市場的高點與低點。他的方法相當有效,聲名也隨之 遠播。伯恩斯坦的行情分析報告收費很高,經常舉辦各種講習會,操作基金、出版 一系列的書籍。可是,結果仍然一樣,市場又變了。1980年代的循環模式非常不明顯
史代梅爾(Peter Steidlmayer)是另一個高掛在芝加哥天空的明星。他鼓吹信 徒們完全放棄傳統的交易方法,改采用他的"市場輪廓"(Market Profile)。這種方 法據說可以透露市場供/需的天機,讓信徒們在低點買進,在高點賣出。史代梅爾 與柯伊(Kevin Koy)配合開辦講習會,他們經常可以吸引50位以上的學員,收費是4 天$1600。結果,"市場輪廓"似乎沒有什么特別成功的案例,這顆巨星也很快隕落。 后來,史代梅爾在某家經紀商找到一份工作,他和柯伊偶爾還會舉辦講習會。 即使是在資訊傳播如此迅速的時代,名聲的變化還是如此緩慢,這實在令人百 思不解。一位大師的地位在本國已經蕩然無存,但他的理論在海外還是可以暢通無 阻。一位大師曾經對我表示,他在亞洲仍然受到普遍的禮遇,這就如同一些美國過 氣的影、歌星一樣。他們在美國已經不能吸引觀眾,但在海外還是可以賣唱為生。 過世的市場大師 第三類的市場大師,是已經過世的大師。他們的作品被重新發行,新一代的交 易者研讀他們的經典,這些大師都是在過世之后才贏得聲譽,而且被賜予無數的交 易財富。過世的大師已經不在我們的左右,不能享用他們的榮華富貴,可是,他們的聲譽與過期的版權卻可以讓一些有心人士充分運用。艾略特是一個例子,但最典 型的傳奇人物則非甘氏(W.D.Gann)莫屬。 許多投機客靠著"甘氏課程"與"甘氏軟體"大發利市。他們宣稱,甘氏是有史以 來最偉大的交易者。他的遺產高達$5000萬美金,以及其他等等。甘氏的兒子目前在"波士頓銀行"擔任分析師,他曾經接受我的訪問。他告訴我,他那位著名的父親根 本沒有能力靠交易為生,僅能夠編寫一些教材來養家活口。甘氏死于1950年代,他 所遺留下來的總資產(包括一棟房子在內),大約僅有$100,000。甘氏在交易市場 中所贏得的"豐功偉業",僅不過是那些投機分子虛構的傳奇故事,借以"發死人財"。 市場大師的信徒 市場大師的個性都不盡相同。有些已經過世:就有生之年得以享有名聲的大師 們來說,有些是嚴肅的學術典型,有些是標準的演員。一位大師必須經過長年的研 究,發展獨創的理論,然后等待時來運轉----如果市場愿意配合的話。 關于這些大師級人物所發生的各種丑聞,不妨參考Willian Gallacher的《穩操 勝算》與Bruce Babcock的《高級技術分析》,本節的宗旨僅是分析大師的現象。 當我們付錢給大師時,我們認為往后可以取回價值更高的東西,這就如同街角 所擺的橋牌攤子一樣,某人下幾塊錢的賭注,希望能夠博取更多的報酬,唯有無知 或貪心的人才會上鉤。 某些人把大師視為是偉大的領導者,希望他能夠取代"父親般無所不能"的地位。 有一位朋友曾經把這種心理描述為"他們手中拿著臍帶,希望找個孔可以插進去。" 精明的大師可以提供這種插座,但你必須付費。 一般交易大眾渴望大師的領導,新的大師必定會來臨。身為一份明智的交易者, 你必須了解----就長期而言----沒有任何大師可以讓你致富,你必須自己想辦法。
文章很精彩?轉發給需要的朋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