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賽介紹:叩富全民煉股爭霸賽,每月為一期,按照模擬交易收益排名發放獎勵。 展開
前陣子有個挺紅的電視劇叫《新結婚時代》,女主角顧小西曾講過這樣一句話:誰都希望自己的朋友好,但同時誰也不希望自己比朋友糟。仔細咀嚼一下,后半句還說出了一個經濟學理論:相對效用假說。就是說,人們的幸福感往往取決于與其他人生活狀況的比較,比周圍人過得越好,他的幸福感就越強烈。
這樣的“相對論”生活中處處可見,比如個人財富的多寡。上世紀80年代,國內尤其是農村里流行用“萬元戶”來稱呼先富起來的人,那時候有超過5位數的銀行存款就很稀罕;90年代后期又流行起“百萬富翁”的稱呼,一個家庭若有個100萬的資產就會引來眾人的羨慕。但現在到了21世紀、尤其是近幾年來,手握百萬以上資產已不足為奇。
原因何在?國內CPI在不斷上漲。今年一季度 CPI同比增長8%,創十余年新高。這意味著我們持有貨幣的實際購買力正在被時間慢慢磨損,個人一味地持有現金和儲蓄,財富就面臨著減值的危險。因此,我們要追求的不是絕對購買力,而是如何保持相對的財富地位。只有在不同的經濟環境下都能跑贏CPI,才能感覺自己生活水平在提高。
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普通百姓逐漸意識到財富“相對論”的重要性,通過積極理財來增加收入,基金理財更是受到普遍的歡迎和肯定,基金開戶數從2005年初的100多萬戶迅猛增加到2008年4月份的2700多萬戶,基民隊伍日益壯大。
不過今年受到內外部投資環境的變化,A股市場出現了較大調整,基金銷售也進入了低潮期。但聰明的投資者會發現,從歷史經驗來看,銷售低迷之時,可能恰是入市投資的良機。比如2005年下半年,當時股市剛剛啟動股權分置改革,A股振蕩不前。此間國內一共發行26只開放式基金,平均發行份額僅11億元。但截至今年5月,這26只基金的平均年化收益率超過60%,平均累計凈值均在3元以上,投資者所獲頗豐。
想在人生不同的階段都提高“相對財富”,就要培養自己一生理財的好習慣,不能以市場的一時漲跌動搖理財之念。李嘉誠也說:“30歲之前靠體力賺錢,30歲以后要靠‘錢’生錢。”
文章很精彩?轉發給需要的朋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