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賽介紹:叩富全民煉股爭霸賽,每月為一期,按照模擬交易收益排名發放獎勵。 展開
伯恩·吉爾伯是從干經紀人起家的。他最初一家經紀公司在芝加哥交易所(CBT)買賣金融期貨。由于他對該公司機構 投資人客戶所提供的建議都相當成功,于是他自己也開了一個帳戶。在公債期貨上市的初期,吉爾伯可以說是芝加哥交易所最負盛名的經紀人,同時也是當地最大的交易員之一。
1986年1月,吉爾伯將其交易范圍擴大到直接管理客戶帳戶。吉爾伯除了本身的交易外,手下還有一批交易員從事公債、國庫券以及其他商品的現貨及期貨交易。吉爾伯設立了好幾家公司吉爾伯集團、吉爾伯管理公司與吉爾伯證券公司。這些公司所從事的業務包括清算、經紀與資金管理。
吉爾伯閑散的個性和他的工作似乎完全無法搭配。吉爾伯每天必須自己或是監督手下從事數百萬美元的公債交易,可是我發現他描述自己的工作就像在度假。雖然我在交易的時間內訪問吉爾伯,但是他在接受訪問時,并不十分注意當時債券市場的行情,因為他邀請我進到他私人的辦公室。“我想我們在這里會比較舒服一些。”他說。
不經心地走入交易行業
在訪問吉爾伯的時候,我曾經提及若干我訪問過的交易員,其中一位是湯尼·沙利巴(Tony Saliba),他是當時“成功”雜志的封面人物。吉爾伯問我是否帶著那本雜志,于是我從公事包內拿出來遞給他。
他微笑的讀著雜志封面描述沙利巴于1987年10月19日致富的標題:“大勝利:他在72小時內賺進400萬美元2”吉爾伯用開玩笑地口吻說:“我在那一天,只花了20分鐘就賺進400萬美元,為什么我沒有上雜志封面?”吉爾伯并非自吹自擂,但是他的回答卻揭露了一項事實,就是許多非常成功的交易員,由于不喜歡招搖,所以不為一般大眾所知。
問:你是如何進入這一行的?
答:1976年我從大學畢業后,就游走四方。后來我在鹽湖城根據一則求才廣告,應征商品經紀人的工作,當時我根本不清楚商品經紀人是干什么的,我猜想大概與股票經紀人差不多。結果,我卻是替一個經營蒸氣浴的家伙工作,不過在那段期間我也拿到了經紀人執照。
問:你顯然是以旁門左道進入這個行業的,不是嗎?
答:記得去應征時,有個家伙坐在一間很小的辦公室里接見我。這家伙花了整天的時間打電話,企圖說服別人以5000美元或1萬美元根據他的圖表分析系統從事投機活動。后來,我替他保管這套系統,可是我不斷告訴自己:“這家伙其實是個混混。”于是我在拿經紀人執照后就辭職不干,開始游走四方,靠打零工過日子。
失敗經驗激發學習興趣
問:那時你還做哪些工作?
答:替火車卸貨等等。有一天,我走進湯姆森·麥克農(Thomson Mcckinnon)公司。我告訴該公司的員工:“喂!我有經紀人執照。”結果場姆森·麥克金農公司愿意以每個月800美元的薪雇用我。當時這對我而言是一筆相當大的數字。
問:可是當時你對市場交易可以說是一竅不通。
答:我讀過幾本有關市場交易的參考書籍。另外,我也懂得一些圖表分析。
問:你讀的是哪些參考書籍?當時這類書籍并不多。
答:使我獲益最多的書籍是《股市走勢技術分折》,(Technical Analysis of Stock Trends)。作者是羅勃·迪·艾德華(Robert D.Edwards)與約翰麥吉(John Magee)。
問:你認為有哪些書籍值得推薦給讀者?
答:我介紹我手下交易員讀的第一書就是艾德溫·李爾弗(Edwin Lefevre)的《股票交易員回憶錄》(Reminiscences of StoCk Operator),這本書至少讀了十幾遍。好了,言歸正傳。我在場姆森·麥克金農公司工作期間,正值美國政府全國抵押協會(Government National Mortgage Association)公債(Ginnie Mae)上市。湯姆森·麥克金農公司招聘了一批交易員來從事這種新金融工具的交易。我告訴他們,我很有興趣學習這種金融工具的交易。
問:你為什么會對這個市場感到興趣?
答:在當時這是一個全新的市場,看起來似乎也比傳統的金融商品交易簡單。我認為只要我專注于這個市場,我的經紀業務應該會呈穩定成長。我后來在Ginnie Mae上做了幾筆交易,第一筆小有斬獲,但是以后的幾筆卻告虧損。這就像磁鐵一般,我認為我在這個市場上應該會賺錢,可是卻不斷地賠錢。這種情況使我更想透徹了解這個市場,
問:聽來你對Ginnie Mae市場的興趣帶有一些強制性?
答:是的。因為我在這個市場從事交易經常失敗,所以我要了解該市場的運作,
了解市場·進入佳境
問:你當時對這個市場了解多少?
答:在我開設帳戶的時候,我對該市場根本一竅不通。
問:那么你是如何向別人推銷的?
答:我最先是挨家挨戶拜訪,我從別人的問題中學習,逐漸對這個市場有了較多的認識。起初我總是對他們的問題感到束手無策,而他們也弄不清楚我到底在推銷什么。
問:你至少應該知道這是一種類似期貨的投資工具吧?
答:其實我當時也只知道這么多,因此最初幾筆生意都搞砸了,不過后來就漸入佳境。
問:你所開的都對沖帳戶(hedging accounts)嗎?
答:是的,純粹是對沖帳戶,到了1977年5月時,我每個月可以賺到2000美元的傭金。這對我來說,真是一筆數目相當大的金錢。
問:你是否會對客戶提供一些交易的建議?
答:是的,而且相當多。
問:你可曾利用圖表分析提供建議?
答:我不但根據湯姆森·麥克金農公司的研究報告提供建議,也根據自己的圖表分析來提供建議。然而大部分新進的經紀人都只依據公司的研究報告提供建議。
問:你的客戶是否會因為按照了你的建議或研究報告的建議從事買賣,而告虧損?
答:不會。客戶虧損主要原因是他們比較注重每天行情的變化,而我們提供的建議都是屬于較長期性的。
問:這么說來。你的建議與客戶的交易在時間上顯然無法配合?
答:是的,我想這是經紀人與其客戶間最大的問題。你根本無法即時提供客戶所需要的資訊。
經紀人與交易員難同兼
問:我們來談談場內交易。據我所知,有一段時間,你在公債期貨市場內既擔任場內經紀人,也擔任場內交易員。我現在要問你問題是很多人都想知道的:假如你接到一筆大賣單,同時你又想出清你自己手中的多頭部位,你會怎么處理?
答:我決不從中牟利。因此,當我做多而客戶做空時,對我而言,這根本沒有什么差別。再說,許多客戶的看法和做法經常與我相反。
問:可是假如市場出現一則相當重要的新聞,而使你所有客戶做的方向都對你所持有的部位不利,在這種情況下,你是否會因為必須先處理客戶的委托單,而使自己的部位慘遭套牢?
答:是的。這種情況經常發生,而且多年來已經讓我賠掉了約50萬美元。可是與我所賺到的錢相比,并不算嚴重。
問:這是你既做場內經紀人又做場內交易員所必須付出的代價吧?
答:是的。
問:這實在是相當尷尬的情況;你知道自己必須趕快出脫手中的部位,然而卻又必須先處理客戶的委托單。
答:是的。不過通常我都是忙著扮演經紀人的角色,一心想著,“好,有個客戶要我賣出1000口,我得趕快想辦法才行。”根本忘了自己也是一個交易員。等到你處理完客戶的委托單時,我才會想到:“糟糕,我手上還有一筆多頭部位,我得趕快丟出去才行。”
問:這樣說來,身兼經紀人與交易員,其實相當不方便。
答:是的。我總會告誡我的手下:“假如你要做經紀人,就不要做交易員;你要做交易員,就不要作經紀人。”
問:可是你自己以前就是身兼這兩種身份。
答:沒錯。可是那時候是個相當瘋狂的時代。當時我在同一個市場上,既是最大的經紀人,也是最大的交易員。可是由于工作繁重,因此我每天都累得半死,我就這樣做了三年,可是我實在不應該這個樣子,任何人都無法同時成為最好的經紀人與交易員,我做得不錯,可是我相信我的壽命一定會因此減少。
雙重交易增加流動性
問:今天的市場檢查制度益臻健全。如果有人違反雙重交易(dual trading)誠信原則,同時處理客戶的委托單和為本身的帳戶從事交易,是否會被抓?
答:要在一個公開叫價的市場上完全無缺點的執行檢查制度仍然相當困難。
問:假如說,公債目前是以95點的價格在進行交易,可是市場上突然傳出一則利空消息,價格從95點跌到94點。有一位同時必須處理客戶賣單以及為自己進行交易的經紀人,讓自己的部位在94.31點、94.30點和94.29點的價格拋出,卻讓客戶的部位在94點以下的價格賣出。這個人如何能逃避違反雙重交易誠信原則的責任?
答:他可以把自己的賣單或客戶的賣單轉給別的經紀人。他也可以同時處理這兩筆賣單,而在自己的賣單上填上其它經紀人的號碼。這些家伙總有一些鬼計來逃避責任。
問:是不是因為雙重交易的誘惑力太大?答:不是。以我交易多年的經驗,我認為雙重交易有助于強化市場的效率。但是對個人而言則是一個很大的負擔。
問:如果說完全禁止雙重交易呢?
答:這個問題很難回答,這要看市場的效率與個人的誠信原則孰輕孰重。就我而言,利用雙重交易增加市場的流動性,要比管制少數違反誠信原則的雙重交易員來得重要。再說,就算法律明文規定禁止從事雙重交易,還是有人會想辦法鉆法律的漏洞的。
問:你是何時起涉足公債市場的?
答:1977年9月,我到了芝加哥,成為公債市場的經紀人。我當時是25歲,不過運氣不錯。在1977年11月,我搬到紐約,爭取到七位大客戶,我的經紀業務因此得以拓展開來。
問:你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用自己的帳戶從事場內交易的?
答:1979年。
從事交易愈陷愈深
問:你可曾打算放棄經紀業務,專心從事交易?
答:事實上正好相反。我還比較喜歡作經紀人呢!從1979年到1981年,我爭取到不少大客戶,而我最糟的決定之一,可以就是去干交易員。我在二十幾歲的時候,曾經是一名相當成功的經紀人,如果堅持到底,我就不必承受因交易而招來的痛苦,我認為交易實在是一種毫無樂趣可言的游戲。
文章很精彩?轉發給需要的朋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