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事物是永恒的,招商銀行也一樣無法確定自己的未來。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只要有人類存在,銀行業就會一直發展下去。某種意義上,“銀行業的未來就是人類社會的未來”
過去100年,銀行業變得越來越重要。按照2005年晨星公司的數據,在2005年按資產排名的10家最大的公司中,其中有8家是金融集團企業。2006年中國上市公司中資產最大的10家公司中,有9家是金融企業。過往的常識也告訴我們——銀行業有著與生俱來的優勢,投資頂尖的銀行會有豐厚的回報。
那么,對我們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判斷國內哪一家銀行是最優秀的,找到其中的冠軍,也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以我們的角度,無疑招商銀行是其中的佼佼者。銀行業是靠信用和信譽生存和發展的行業,源于招商局悠久歷史文化的招商銀行,有一種在中國我們能直接感受到的力量。而招商局旗下的招商局國際、招商銀行、招商地產、招商證券、赤灣、中集以及早前的平安保險等等,都是在各自領域中名列前茅的企業,一家好不說明問題,但如果一個企業群中絕大多數出色就很能說明問題了。
招行作為國內最先實現業務轉型的商業銀行,得益于扎實的個人客戶基礎、先進的IT平臺和優質的客戶服務,在國內個人業務和中間業務中品牌優勢顯著。國外成熟市場中間業務的占比為30%~40%,花旗銀行80%的利潤來自中間業務,恒生銀行為40.26%,法國興業銀行達到43.62%,而招行為國內最高的10.1%左右。在最信任銀行的排名上,中國中高端商務人士最為青睞中國銀行、招商銀行和工商銀行,其次才是匯豐、花旗、渣打三家老牌外資銀行。對于銀行提供的理財產品,高端人士最為看重這家銀行的信譽,其次是理財產品是否帶來高收益以及理財人員的專業化程度,再次才是風險和高質量的服務。
對未來中間業務貢獻最大的是信用卡業務,麥肯錫提供的數據也支持這種分析與判斷。從全球來看,信用卡業務愈來愈成為銀行的核心業務和主要利潤來源之一。花旗銀行和摩根大通等是目前主導美國信用卡業務的金融服務巨頭,目前花旗銀行的信用卡業務收益已占純利潤的1/3。而美國另一家主業集中于信用卡業務的公司——美國運通公司(AmericanExpressCompany)發行的“運通卡”利潤已達到占公司全部利潤的70%。2006年,招行信用卡發卡量比2005年翻了一番,超過前三年的總和。招行流通卡占發卡總量的70%以上,其中每個月使用一次信用卡的持卡人占到45%~50%。從2003年到2006年間,招行信用卡刷卡消費每年都要翻一番,2006年當年超過了前三年的總和,創造了單月消費額超過80億元人民幣的紀錄。據統計,招行白金卡客戶的月均消費2.5萬元,金卡客戶和普通卡客戶的月均消費分別為3000元和600元,每卡平均月消費金額近1200元人民幣;招行信用卡客戶中超過35%的人月收入達到8000元人民幣;樂于透支消費的21~30歲的年輕人占據了持卡人總數的62.7%,其中絕大部分人都是大專以上學歷。目前,招行信用卡的呆賬率不到1%,低于國際同業4%~6%的平均水平。
美國第一資訊國際公司2007年初公布的一份調查報告稱,國際金融機構對中國電子支付方式的前景表示樂觀。參與調查的152家銀行高級管理人員,85%的受訪者看好中國信用卡市場前景。目前,有超過10億張銀行卡在中國市場上流通,僅在2006年,中國就發行了超過2億張新卡,其中約5000萬張信用卡,信用卡數量上升了39%,而招商銀行2006年發行1034萬張,占據了信用卡市場20%的份額,這種趨勢支持了招商銀行的領先地位。“快速的發展和優異的成績,使招行信用卡成為頗具影響力的金融品牌,近年來在VISA、MasterCard、胡潤財富調查機構等各類權威調查中屢獲‘最佳雙幣卡成長獎’、‘最受歡迎信用卡’、‘最佳信用卡營銷案例’、‘最佳服務精神獎’等殊榮”(見馬蔚華《以國際智慧抒寫中國精彩》)。目前中國銀行的此類業務盈虧平衡,而招行2006年信用卡業務已盈利約一億人民幣。麥肯錫估計,到2013年,中國的消費者信用卡利潤可能達16億美金。
金融業綜合經營是大勢所趨。某種意義上銀行業是一種周期性行業,“逃脫周期性陷阱的唯一辦法是擁有多樣化的收入流,如果業務的一部分出現不合理變動……我們只需簡單地把資源轉向競爭環境比較合理并能產生穩定的收入的業務領域即可”(見《銀行業的未來》第180頁)。中國銀行業的混業經營路途艱難、遙遠,最終招行的競爭力可能取決于涉及銀行、保險和資產管理等多方面的業務能力,招行具備實現綜合經營的潛質。雖然“招商銀證通”業務受到影響,但招行與招商證券合作密切的“招商受托理財計劃”較好地展現了招行強大的個人銀行業務和市場營銷能力。2005年12月13日,招行收購招商基?管理有限公司30.1%股權在證監會已獲批。招行上市前曾通過新江南公司間接持有招商、長城兩家證券公司和多家基金管理公司股權,為了更好地突出主業形象,招行在上市前已將上述股權剝離。目前招行正在選擇與美國保險公司合作,重新打造一個核心品牌。不過,招行也存在擴張不足的風險。我曾向一位擔任招行支行行長的朋友請教——招行怎樣才能成為中國的匯豐?他回答說:首先要脫離招商局,規模擴張和溢價融資是銀行業的主要投資要點。目前招商局集團及其下屬子公司共持有招行21.47%的股份,如果不斷溢價融資,將持續攤薄招商局股權,而對不愿放棄控股權的企業,少融資走內生性增長的道路也許是最佳選擇,但這樣可能會貽誤最好的并購與發展機遇。
不過,從控股權的角度我們可以簡單判斷一下招商銀行該值多少錢。截止2007年8月3日,招行市值4411.13億人民幣,相當于4411.13/7.565=583億美金,假設中國能成為全面市場經濟國家,外國資本能相對寬松地收購中國的金融企業,一個國外的金融集團只要拿出120億美金,就能控股中國第六大、未來20年中國可能發展最好、盈利能力最強的商業銀行。這個價格至少在我看來是非常低廉。
當然,從另外的角度,如果2007年比2006年利潤增長一倍,從PB的角度短期看可能招行是高估了。簡單推算:2006年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純利是70.12億人民幣;2006年股東權益是550.98億,如果2007年相比2006年純利增長一倍達到140.24億,并且不派發當期股息,那么股東權益達到550.98+140.24=691.22億;按照A股2007年8月3日收市價格33元計算的總市值是4411.13億;那么P/B=4411.13/691.22=6.38倍。
匯豐控股過去10年的PB——最低1.7倍、最高3.6倍,我沒有更全的數據,不知道處于騰飛期的匯豐市凈率的數據情況。目前的中國備受世界注目,而我們中國經濟的強勁增長有可能在未來相當長時間得以延續,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如何估值中國的商業銀行對每一個從事投資的人,都是嚴肅的挑戰。
當然,對“力創股市藍籌,打造百年招銀”的銀行家來說,上述估值的問題也許不會困擾他們,他們肩負的是重建中國金融生態環境、解決沉重歷史問題、推動金融體系轉型、推進商業銀行信息化、資本化與國際化等更為重要的歷史重任,他們需要努力工作以迎接不斷來臨的嚴峻挑戰,而這也正是我們希望看到的——面對困難,高瞻遠矚、永不懈怠、永遠努力的招商銀行!
版權及免責聲明:本文內容由入駐叩富網的作者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用戶應基于自己的獨立判斷,自行決策投資行為并承擔全部風險。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
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請發送郵件至kf@cofool.com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