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作假六招看通透基本分析
京城點石成金2014-09-23 09:55910次瀏覽收藏分享至小組
全民煉股爭霸賽
創建者:叩富小編 模擬資金:100萬 時間:2021.5.1—2023.4.30 進行中
大賽介紹:叩富全民煉股爭霸賽,每月為一期,按照模擬交易收益排名發放獎勵。
1、每位參賽選手只能擁有一個大賽賬號,且賬號必須通過手機號驗證;
2、單只個股最高倉位不得超過前一日總資產的50%,系統在買入時做限制;
3、月周轉率需超過200%,才可參加月賽。全倉買入賣出一次的周轉率算作100%;
4、初始資產統一為100萬元虛擬資金;月賽期間如果虧損較多,可以購買“重置卡”,利用“重置卡”可以在下場月賽開賽前重置資產到初始資金100萬。
展開
參數人數:29561立即參賽1、利用企業之間的關聯交易,提高經營業績,粉飾財務報告。 一般而言,國內的上市公司大多屬集團型企業,無論是從公司結構、組織形式、 還是經營涉足范圍、各個運作環節等,大多處于一種復合形的多元架構。其向公眾披 露的合并會計報表數據范圍涵蓋了母公司、子公司、各類合營公司、聯營公司、及控 制、共同控制、有重大影響等各類企業的經濟活動情況。關聯企業均為獨立法人,各 自獨立核算,但關聯企業之間往往在整個集團內又相互配套,甚至互為商業購銷客 戶,這些在理論上為上市公司通過內部交易調節合并數據提供了一個平臺。在1997年 《企業會計準則———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發布之前,由于對關聯方交易缺 乏約束,有相當一部分上市公司,利用內部關聯企業的關系或與控股股東的關聯企業 關系,通過采取諸如買賣商品、轉移價格、轉讓其他資產、提供勞務、代理、租賃、 提供資金、轉移項目、簽署各種協議、合約等五花八門的方式,以調節收入、利潤數 字為目標,尋找各種合乎邏輯的借口,在關聯企業之間進行非實質性轉移交易,粉飾 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編造了一個又一個的美麗謊言。《企業會計準則———關聯方 關系及其交易的披露》自1997年1月1日起實施以后,對關聯方交易起到了一定的約 束,但由于上市公司關聯方關系錯綜復雜,如果上市公司或其控制的大股東故意向中 介監督機構隱瞞關系和關聯方的交易,加之中介機構的審計不深入,過于相信上市公 司的一面之詞,利用關聯方交易粉飾財務報告的情況就難以杜絕。 2、通過“泡沫重組”,或突擊進行資產轉讓等方式,追求一種華而不實的短期逐 利行為。 每到年底,各家“T”類或準“T”類公司為避免停市摘牌厄運,挖空心思,利用 各種形式的重組和資產轉讓、股權轉讓等“一錘子買賣生意”方式調節報表,扭虧為 盈,涉險過關。據全景網統計,1999-2000年間至少有45家上市公司進行了60起債務 重組和資產股權轉讓,涉及金額80億元,其中正是有一些企圖利用債務重組和資產轉 讓的“魔方”來一個蛇頭虎尾,2001年中報顯示老“PT”企業全線扭虧,是否是一種 巧合,筆者對此存在質疑。還有一些本來有較好業績的企業,為了給人以高成長的印 象或其他目的(如操縱二級市場價格等),“大幅”增長利潤。實際上,這種通過債 務重組和轉讓資產等方式所獲得的非經常性收益并不是總能得到,由于主營業務沒有 實際成長,這些企業在業績大幅提升一兩年后,往往又出現業績大幅縮水的情況,投 資者則因為只看重企業表面收益的增長而投資失敗。 3、賬面資產與資產本身的實際價值背離,資產負債表中的虛擬資產大量滲透。 仔細閱讀2001年以前的上市公司披露的財務會計報告,我們不難看出,在資產負 債表中,列入上市公司資產類項目的待處理財產損溢、待攤費用、長期待攤費用等較 直觀的虛資產部分在許多公司中占有較大的數額,有的公司高達千萬余元,在某種程 度上講這是以往年度不穩健的會計政策造成的后果,同時也是未來必須用盈利來消化 的包袱。這還不算,另外還有一部分只有上市公司本身清楚的東西,即應收賬項中有 多少收不回的壞賬?存貨中有多少滯銷、貶值、甚至報廢的部分?固定資產中到底有 多少與現實公允價值背離較遠的部分,有多少已經不能再給企業帶來可預見的經濟效 益但仍反映在賬表上的固定資產,還有無形資產部分等等,實際上往往只有在企業最 終清算時虛實差別才充分顯現出來,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企業一遇到清算清盤時、重組 時、改制時就會出現“大窟窿”的原因。當然,新的《企業會計制度》在某種程度上 正在通過充分計提各項減值準備解決這些問題,但是相信有相當多的企業由于歷史、 重組、置換、計提、設備更新、技術發展等諸多原因存在著資產嚴重脫離其實際價值 甚至虛擬資產的情況。 4、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公開或隱形占用其配股資金,風險揭示不明。 由于上市公司改制不徹底,加之監管機制尚不完善,導致控股股東一股獨大,在 某種程度上左右著上市公司的經營行為,上市公司成為大股東的提款機就不足為怪 了。實際上,大股東擠占挪用上市公司的配股資金可以說占了很大的層面,只不過是 占用的程度和多寡不同罷了。在二級市場的收購戰和上市公司法人股的轉讓及各種重 組中,本身就不排除有專沖著想通過控股上市公司,旨在利用二級市場的便利籌資條 件進行“圈錢”的圖謀行為。在擠占挪用的形式上,有直接的形式如通過內部融資、 借貸,也有隱形的方式如通過內部銀行結算占用等等形式,上市公司在披露時往往是 回避或含糊其辭。實際上,控股股東擠占挪用的資金往往因為投資失策或變成其他非 貨幣性資產而不能按期歸還或歸還時大打折扣,可謂“借錢容易還錢難”,往往形成 上市公司的一筆長期應收賬項,時間一長,存在著極大的風險。 5、大肆公開造假,人為編造原始憑證,出具極具欺騙性的財務會計報告。 上市公司公然造假的事在中國證券市場時有發生,從較早的“瓊民源”事件到前 不久浮出水面的“銀廣夏”事件,使人們對會計信息的可靠性越來越產生懷疑,從而 引起“會計信息危機”。一般情況下,純粹弄虛作假、故意編造原始憑證和虛假商業 合同等的情況在上市公司中占極少數,但筆者認為這是會計信息造假最惡劣的一種, 因為它不同于利用法律法規的不健全和會計規則的伸縮性在有限的范圍內調節財務數 據。譬如少提各項減值準備以求虛增利潤等的公然造假完全就是一種欺詐行為。他們 通過編造不實的購銷、代理等各種合同或協議,以及相配套的可以反映增加收入和利 潤的原始交割單證,按照其設定的收入和利潤數字,從主觀意志出發,在具體構成經 濟事項的表象上蒙騙執業不夠嚴謹的中介審計機構和投資者,采取此種造假行為的上 市公司在其幕后都隱藏著不可告人的動機。如與二級市場黑莊勾結操縱股價、惡意圈 錢、免于摘牌而孤注一擲等等。 6、或有事項特別是預計負債方面揭示不明確、不完整或回避揭示。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或有事項這一特定的經濟現象已越來越多地存在于企業的 經營活動中,并對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產生較大的影響。一般常見的或有事項 有:商業票據背書轉讓或貼現、未決仲裁或訴訟、債務擔保、產品質量擔保等等。可 以說目前從普遍意義上講,上市公司絕大部分在或有事項上的相關信息披露上是不明 確、不完整甚至有些采取回避的態度,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因為人們對或有事項這一 特定經濟現象認識不深,事前估計不足,認為在或有事項可能發生但沒有實際發生前 沒有必要加以確認記錄;另一方面由于歷史等諸多因素如法人治理結構不健全等,具 體會計信息披露人員對本可以反映的或有事項無法確認和記錄,如公司出現擔保業務 后不反映也不主動向中介機構提示,外界考證起來比較困難,甚至還有個別少數領導 簽字蓋章擔保后,企業本身的財務人員都不知情,更談不上披露。但一旦或有事項實 際發生,公司面臨承擔責任時,一般數額往往較大,致使廣大投資者有一種被愚弄欺 騙的感覺。

分享該文章
版權及免責聲明:本文內容由入駐叩富網的作者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用戶應基于自己的獨立判斷,自行決策投資行為并承擔全部風險。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
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請發送郵件至kf@cofool.com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