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尋找股價上漲的催化劑投資者通常綜合運用基本面分析和技術分析,但在完成基本面分析前,最好先不要去看技術圖形,避免其對基本面分析先入為主的影響。
就基本面分析而言,有兩點需要明確:
1、我們不是專業賣方分析師,沒有能力及資源仔細深入研究行業及個股的基本面信息;自己挑選行業個股的工作更類似買方分析師,需要處理更多信息,而賣方分析師則可以集中精力研究少數關注的行業。
2、技術分析者常說“技術走勢已經充分反映了一切已知信息”,股票下跌自有下跌的理由,上漲也有上漲的原因。我們不需要研究所有基本面信息,只將重心放在尋找驅動股價上漲的催化因素上(融券做空則關注驅動股價下跌的催化因素),這些因素也是早期投資者愿意持有的原因。
下表是2014年至今行業及板塊催化驅動因素的統計,會有遺漏,但基本涵蓋了熱點題材的催化因素。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每天記錄影響股市的關鍵信息總是有好處的,盡管未必當天就有買入打算。
一、催化因素通常來源于以下幾方面:
1、公司業績預報、快報及年報季報,東方財富網數據欄目有詳細發布時間,關注重點是業績是否超出之前預期以及管理層的解釋說明;
2、公司公告任何影響生產經營狀況的重大事件(上表是對行業題材的分析,沒有個股催化因素的分析);
3、行業規劃、指導意見等政策發布,養成定期關注政府部門網站的習慣,如財政部、央行、發改委、工信部等官方網站;
4、行業供需狀況及產業鏈的重大變化,價格大幅改變,新技術的運用等;
5、重要的行業會議及展覽,這在一些網站上可以提前了解,如前瞻網。
6、突發驅動事件,如重要官員講話,難以提前預測的突發事件等。
上表中的催化因素未必直接導致了相關板塊指數的上漲,或者說還有其他因素在同時發揮作用(最重要的就是整體市場炒作環境)。
二、真正能被投資者有效利用的催化因素應該具備以下條件(可以把行業看作以行業內各上市公司為子公司的母公司):
1、能轉化為實質性的利好因素:
(1)產生收益或現金流有明顯增長的預期(如10%以上的增長);
(2)產生資產收益率、銷售毛利率等有一定幅度提高的預期(如5%以上的提高);
(3)產生收購重組預期;
(4)提振投資者信心(如管理層的更換及增持股票)等等。
對公司業績產生影響的利好因素,有待基本面定性分析及財務分析后才能確定,買入機會的把握還需要做估值分析。
偏短線激進投資者可能看到消息刺激就采取行動,能獲取短期收益的同時也承擔很大風險(消息不能產生實質性利好,或主力建倉后逢利好出貨等);而中長線投資者會仔細分析完后再采取行動,好股不怕等,也不是每個熱點都幻想能去把握。
1、識別不是"利好"的利好簡單舉幾個不是實質性利好的催化因素例子:
(1)行業利好政策出臺,但公司相關業務規模占比很小;
(2)公司產品價格上漲,但成本上漲的比例更大或公司早已簽署了大額長期合同;
(3)公司新簽合同,但合同金額占年銷售額的比例很小,或合同價格過低,無法產生太多利潤;
(4)公司公布收益大幅增長,但增長大部分來自營業外收支;
(5)公司收購新公司,但新公司規模過小或其與公司原有業務不匹配,難以產生協同效應。
盡管上述因素也能導致股價上漲甚至大漲,但這不可持續,理智的投資者會借股價上漲逢高出貨,中長線投資者也不會因此參與。
2、發生在投資者的設定投資期限內。有些行業規劃政策的提出,可能兩三年后才能產生明顯效果。
有些催化因素屬于長期影響因素,建立在宏觀經濟發展趨勢及社會變革趨勢基礎之上,對大部分投資者(包括機構)未必是可資利用的因素。
比如中國老齡化趨勢,從“預計到2040年,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將超過20%”這一信息出發,很難把握行業投資機會。倒不如類似“今年大幅提高退休人員工資”這樣的消息刺激,更能成為行業驅動催化因素。
可"預測"的催化因素,最有價值3、可被預測。通過調查研究可以準確識別并進行預測的催化因素,通常也是最有價值的因素。
散戶在這方面處于明顯的劣勢,出利好消息追高被套是造成虧損的重要原因。
上表列出的大部分催化因素對普通投資者而言都是不可預測的(只有公布才知道,而機構則有信息渠道提前掌握并布局),這是今天之后的催化因素只有會議及展覽的原因。
我們需要在消息出來之后進行分析,不一定馬上做第一波上漲,待其回調后再次發酵時介入也可以,盡管成本會抬高。
真正利好因素會對股價上漲形成長期支撐,耐心等待觀察有時是更明智的選擇。
三、關聯指數表現分析如下:
1、關聯指數的選擇基于通達信軟件能提供的所有指數,有的指數最近才編制,不代表該行業板塊之前沒有表現。
2、啟動日期是將關聯指數與上證指數疊加對比,找出最近一波上漲趨勢(高低點依次抬高)的起始日期。
絕大部分指數都會提前消息公布日或會議開幕日啟動,提前天數與上漲持續天數成正相關(均指交易日非自然日);早啟動意味著更長的上漲持續時間,如信息安全、醫藥生物、機床制造等,這些板塊的利好因素都是有長期影響的,后面會看到它們在大盤走弱時更抗跌,回調幅度普遍偏小。
3、對于突發的催化因素,如官員講話及市場傳言等,市場缺乏充分準備,提前天數少,當然持續時間也短。
沒有合適的關聯指數可用也是原因,如京津冀協同發展,房地產并不是合適的指數,概念股廊坊發展2月7日就啟動了(重慶板塊代替重慶自貿區也不合適);藍寶石是指數在事件發生后才編制;京津冀霧霾天氣持續一段時間后,空氣治理才在大盤帶動下有所表現。
4、一個明顯特征是提前天數與持續天數重合度高,說明在大盤環境不好的情況下,主力更可能借助消息刺激出貨(散戶積極買入正是主力能夠出貨的大好時機);散戶尤其要對媒體每天大肆渲染的利好因素持謹慎態度。
大盤環境有利則可以持有更長時間,如博彩概念,2月10日見頂,而上證指數2月19日才階段見頂,這是該概念板塊持續天數遠超提前天數的重要原因(29天對比16天)。
5、持續漲幅與持續天數有一定關系,更主要與板塊概念的爆發力及前期是否經過爆炒有關,如次新股概念的爆發力就強,醫藥生物是慢牛走勢。
6、更有意義的是將啟動至今漲幅(至3月14日收盤)與持續漲幅對比,用回調幅度來反映板塊的抗跌性。黃金分割將一波上漲走勢的回調大致分為三種:
(1)回調1/3,此處支撐為強支撐;
(2)回調1/2,此處為正常支撐;
(3)回調2/3,此處為弱支撐。回調幅度超過100%,說明創下啟動起來的新底,如生態農業,這與兩會沒有按慣例特別關注農業有關。
從中短線角度出發,會更關注回調幅度小于33%的板塊,回調幅度小于50%的板塊可適當關注。當然投資要做進一步的估值分析,避免介入估值偏高的板塊。
版權及免責聲明:本文內容由入駐叩富網的作者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用戶應基于自己的獨立判斷,自行決策投資行為并承擔全部風險。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
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請發送郵件至kf@cofool.com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